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据了解,“龙抬头”当日,大良街道合共举办21场非经营性场所(农村)集体聚餐活动,聚餐活动分散在各社区(村),由当地股份社自发组织,旨在以美食为纽带增进邻里感情,共庆传统佳节。为确保广大市民在节日期间吃得放心、安心,大良市场监管所提前部署,积极联动属地社区(村),对聚餐活动进行全程驻点保障,重点对食品原料采购、加工制作过程、餐饮具清洗消毒、从业人员健康状况等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确保活动顺利举办。
近一年,大良市场监管所紧扣“龙抬头”“土地诞”“龙舟宴”“敬老宴”等传统民俗节日关键节点,提前谋划、精心部署,对辖区内非经营性场所(农村)集体聚餐活动实施严格监管,全年累计保障各类非经营性场所(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88场次,守护近10万人的用餐安全,发现整改问题62个、发出相关文书21份、抽样快检各类食材823批次、处置不合格食材2批次,确保广大群众安心享用“民俗宴”。
一、提前介入强部署,压实责任链条。针对民俗节日活动聚餐点多面广、时段集中等特点,建立“年度非经营场所集体聚餐监管台账”,为精准监管提供有力支撑。此外,组织辖区21个社区(村)和11家承办聚餐餐饮单位召开食品安全专题培训会5场,一方面传达相关法律法规精神和讲解聚餐的现场布局、食材贮存及操作规范等要求,并指导社区(村)食品安全协管员规范开展监管工作,提升现场保障水平;另一方面进一步明确主办方和承办方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规范前期报备资料和现场工作要求,确保人员健康管理、食材索证索票、用具清洗消毒及成品留样工作等关键环节落到实处,严控食品安全风险。
二、强化审批严准入,前置风险防控。一是充分排查报备,要求21个社区(村)全面排查100人以上的聚餐活动并及时报备聚餐信息,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二是完善风险防控,督促主办方和承办方签署食品安全责任文书,制定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并要求对3000人以上的聚餐活动购买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进一步强化风险保障;三是强化资质审核,严格审查承办方经营证照、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及供餐菜谱,重点筛查菜谱中的生食类食品、野生菌、四季豆、鲜黄花菜等高风险菜品并予以剔除,慎用冷食类食品;四是持续运用承办聚餐单位信用准入机制,对经责令改正后仍落实不到位甚至拒不改正或存在违法情节较重情形的承办单位列入“黑名单”予以否决,对现场设备设施充足、人员加工操作规范且积极配合落实各项工作的承办单位列入“白名单”予以推广。
三、多方联动促快检,严控食材质量。建立“监管部门+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检测机构”多方快检联动机制,结合每场聚餐活动具体情况,科学制定食材快检取样安排表,明确检测任务和时间节点,针对同一社区(村)内出现多个聚餐点的情形,指导主办方或承办方对被抽检食材样品按指定地点集中保存,协调安排检测机构按最优规划路线进行采样,并统筹提供快检场地和必要设备设施,以此压缩时间保证在聚餐当天上午10时前完成对聚餐所用蔬果、肉类、水产品等食材原辅料的检测,及时发现处置并更换不合格食材。
四、驻点监管保安全,消除风险隐患。一是提前入驻,排查聚餐现场环境可能存在的污染源,重点检查现场布局、环境卫生、三防设施、食材票证、人员健康等情况,确保聚餐活动具备基本必要的食品安全条件;二是全程驻守,紧盯食材贮存、加工操作、出餐时间、温度控制、餐具消毒以及餐后留样等关键环节,重点检查食材离地离墙存放、食材生熟分区处理、烧卤熟肉复热、成品保温防护以及留样食品重量标签等方面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三是立查立改,针对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立即督促承办方落实整改,确保把风险问题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全力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在大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