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战斗机、轰炸机、直升机、民航机……这些平时只能在电视中看到的“航空战队”,在杏坛一位87岁的老人手下,被浓缩在50平米的方寸之间。
怀着好奇,我专门来拜访了一下这位“牛人”。
刚进入马东村口,一眼就看到了这个“军迷基地”。只见里面不止有飞机,还有大炮、轮船、雷达,走近观察这些模型,大多是用木头、矿泉水瓶、铁片等做成,形象逼真,复刻程度精美,模型前还一一标注着飞机机型名称。
“多拍些靓照”,就在我打卡时,一位路过的阿姨笑着为我推荐,还没等我说明来意,她还热情地将我引到屋里,让我见到了基地的主人谭侣德。
他与飞机之间有着怎么样的情缘?
●飞机都是看着手册“复刻”出来的
已是87岁高龄的侣伯虽然有点耳背,但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说起话来,也中气十足。
看到我的到访,侣伯眯着眼睛笑得跟孩子一般,像是迎接新朋友一样招呼着我看他的作品。“你看,这些飞机是用木头做成机身,矿泉水瓶做成机舱,木片就是机翼,最后再给飞机涂油漆上色。”侣伯介绍。
旧纸箱、泡沫、易拉罐、铁栅栏......这些别人眼里的废品,在侣伯看来都是“宝贝”,这些废料,在他的巧手上摇身一变可成“飞机”,可成“导弹”,可成“大炮”。
侣伯告诉我,他是6,7年前开始做飞机模型的。之前家人曾带他参观珠海航展,他从此“入坑”成为一个忠实的军迷,往后每一年的航展他从不缺席。
如此巧手的老人,我自以为他在早年时应该有点“手艺”在身上,但侣伯只告诉我,以前自己是个农民。“我没有学过啊,就是从航展上带回来很多资料,自己看着就做出来了。”
对照册子做出飞机的形态看似简单,但事实上,运用普通的废料做成材料比例、幅度都需要自己摸索。在侣伯眼里,他把模型当成真飞机来制作,一点也不马虎。有时候做一架飞机,都要花上10-20天。在这6,7年间,他大概做出了9架飞机。
“我们国家慢慢变得强盛,我边学边做,把自己想象到的好地方统统做进去。”在这个“微世界”里,隐隐寄托着老人一份特别的情愫。
●自己掏钱在村里“修修补补”
侣伯的“工作室”也布置得十分特别,旧时的海报、剪报、70/80年代的旧家电.....一走进屋里,复古的气息扑面而来,似乎半个世纪的历史岁月,都被装进了这个居室。侣伯就在这里吃饭、睡觉,还会在这里切割、打磨木头,制作飞机模型。
平常大多数时间都在这里做飞机吗?“当然不。”事实上,侣伯是个闲不住的“热心肠”,平日不做飞机的时候爱在村里走走逛逛,如果发现哪里的路烂了,哪里的桥坏了,他都会自掏腰包,亲自动手“修修补补”。
“那会不会花特别多的钱?”此时,正在低着头为“导弹”上色的侣伯没有回话。我以为老人没有听清,便不再打扰。
“你去过澳门吗?”侣伯突然问我,“去过。”
本以为这是老人临时起意的一句闲聊,怎料,不怎么表达太多的侣伯讲起了自己的身世,“我4,5岁的时候就没有了父母,只剩下妹妹和我一起,那时候真的好凄凉......”
原来,侣伯的父母早逝,留下他和1个妹妹,在那个不安宁的年代,只能乞讨为生,两人过着朝不保夕的困苦生活。于是他不得已将妹妹卖给了澳门一户人家,等生活有了保障后才把妹妹找回来。
“没办法啊,那个时候连饭都吃不上,人都差点要死了。”不难想象,在当时那个年代,他经历了怎样的撕裂与剧痛。如今回首往昔,老人眼神里透出的却是难得的从容与温和。
这时,侣伯停下了手中的活,“很感谢有国家,才有了现在的幸福生活!”这一声感慨,侣伯的声调分明提高了许多,他眯着眼笑着,泛红的眼眶,泪眼朦胧。
此刻,我似乎找到了一个答案:国家的恩情,老人铭记在心里,一刻也没有忘记。
“社会帮过我,我觉得我应该回报多一点。”
●琐碎的日子里养出一方“禺心小园”
从军迷基地往外看,沿着河边,一棵稍微低垂的“美人照镜”吸引了我,两支树干从顶部凹成了圆的造型,叶子沿着弧形翠绿舒展,“映照”出平静的河水,实在生动可爱!
和我猜测的一样,这个“作品”出自侣伯之手。当我向他竖起大拇指的时候,侣伯开心得哈哈笑,还得意地跟我重复了三遍,“美人照镜啊!”那神情就像在说“漂亮吧?”说着,他便拿起剪刀,开始修剪那些冒出的枝枝条条。
这巴掌大的园子里,还稀稀疏疏种了些青菜、瓜苗,并取名“禺心田”。虽不繁茂,但寸草寸心,竟是这般单纯,可爱。
正如老人亲口为我念出的这副对联,“方寸小园藏美景,年长大人怀欣情”,园子里,躬耕、收获,时不时修葺心中的半亩花田,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溢满欢喜。
侣伯的工作室门口,“怀宽自无烦,心安可得闲”10个大字,同样书写着老人“智慧”的人生态度:心安则天宽地远,烦忧不至。
也许生活有许许多多琐事、难事,但他仍然选择爱上四季的草木鱼虫,让日子过得从容、丰盈。
汪曾祺《人间草木》里,有这样一段话:“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 在侣伯身上,我同样感受到了这样的真情和温暖。
来源:顺德城市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