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琴、品茗、阅读、思考…… 3月29日至30日 伦教粮苑文房雅集迎来两场 扣人心弦的活动 吸引不少琴乐爱好者与粉丝读者等 前来放松,开启周末“充电”模式
春雨淅淅,乐声悠扬 听琴、品茗寻一心宁静
3月29日晚,顺德春雨淅淅,寒意袭来,走进粮苑,宁静古雅的氛围迎面而来,席间坐满慕名而来的古筝古琴爱好者,共赴一场沉浸式听觉“盛宴”。
当晚,文房雅集“弦起云上”琴筝雅集活动在粮苑举行,岭南古琴艺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璐与顺德区音乐家协会顾问、顺德区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会长樊岗带来多首曲目演奏,让周末的晚上多了几分浪漫与惬意。
《良宵引》《枉凝眉》《卧龙吟》《平沙落雁》《流水》《平湖秋月》《禅院钟声》……伴随着雨声,陈璐与樊岗倾情演奏的一首首曲目,直扣心弦,乐声清幽悠扬,抑扬顿挫,仿佛穿越时空,带人回到古时的诗词画卷中。
现场观众沉浸其中,或举起手机录下每一个悦耳动听的瞬间,或微微闭上眼睛静静感受,寻得内心的一片宁静。不少观众表示,这场“弦起云上”琴筝雅集活动是一次难得的体验,让其度过了一个难忘、宁静而美好的周末。
“今天的环境非常宁静,我在很多场合弹琴,像今天晚上这么安静地听我弹琴,确实很少。”陈璐分享道,当晚的演奏很舒适也很开心。
樊岗则表示,在顺德能有一个这么好的地方展示古筝和古琴的魅力,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当晚22:00许,活动在结束中,不少观众纷纷表示意犹未尽,期待下一次相遇。
一个人、一本书、一座城 资深记者覃炜明新书《边看边说》发布
3月30日,文房雅集“新书发布”在粮苑拉开帷幕,资深记者覃炜明携新书《边看边说》与读者见面并分享创作体会,来自广州、佛山及顺德区多位知名学者、教授来到现场,分享阅读《边看边说》的感想,点评一个人、一本书和一座城的关系和影响。
《边看边说》是覃炜明时评随笔作品集。选入书中的一百七十多篇文字是从作者公开发表的五百多篇时评随笔精选出来的。文字或褒或贬,或赞或弹,一半诺诺,一半谔谔,体现了媒体人敏锐的观察和独立的思考。评论大多为千字小文,结合顺德发生的大事小事,站在市民角度,或倾情高歌,或一语中的,全书流露着一位职业记者的民生情怀和责任担当。
覃炜明分享道,从2010年起,其先后为《南方都市报·顺德读本》《佛山日报》《南国早报》《珠江时报》和《珠江商报》《顺德视角》撰写一些短评,每 篇一般千字左右。
“这个期间,我由一个记录者转换成为媒体同行中的思考者。几乎每周我都要对发生在顺德这个地方的一些事情, 进行思考并形成文字,然后交给报纸的编辑, 让他们对我的文字进行编辑、处理、并决定是不是发表。”覃炜明介绍,曾经有一个时期,他一天可以针对发生在顺德的三四件事情撰写评论,第二天同时有三四家不同的报纸刊发。写评论一度成为他的生活和工作的一大乐趣。
据统计,五年多时间,覃炜明公开发表的评论大约有五十万字,本次选出大约 一百七十篇共十七万字,编辑成这本集子——《边看边说》交付出版社出版。
“这些文字能够在媒体亮相,要感谢顺德这一块改革发展的热 土,其充满探索意义的改革历程和活跃的经济、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的各种事件, 为我“边看边说”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另外,也是顺德包容了我,包容了我这样一个喜欢‘说三道四’的人,包括我的一些有棱有角的表达。”覃炜明分享道。
活动中,读者们积极分享阅读感受,表达对该书的启发、思考与喜爱。“热点的问题,平民的视角,理性的分析。”读者、佛山市教育局原四级调研员蔡遥炘用三句话对这本书评价道,该书的每一篇文章聚焦当下的热点问题,不回避,并且能够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是难能可贵的。此外,他认为书中的文章标题都取得特别好,给他带来非常多的启发。
据悉,粮苑的前身是伦教新民粮食仓库,自建国初期建成,属国营粮食部门集收购、加工、储备的粮食仓库,占地约2400平方米,为当时的经济发展、供给保障、粮食稳定供应负起主渠道的责任。经活化改造,在保留原有建筑韵味的基础上,融合顺德水乡特色,赋予新的生命,并更名为粮苑重新对外开放。
伦教粮苑文房雅集于3月21日正式亮相,以70年代的新民粮仓为载体,利用云起画廊的茶室、会客厅、展厅,联合十位艺术家及工作室,打造书房场景,展示系列与书房、家具、字画和阅读相关之书籍,并配合灯光、家具、艺术装置、书籍、音乐等元素,开展音乐、文学主题活动,凝造人文生活的理想之境。
顺德城市网
|